《青年马克思》小感

最近得知《青年马克思》上映,觉得有必要一看。于是上网搜了一下院线的排片,不出所料,排片量几乎是最近热映的《复联 3》的五分之一,甚至周末都少有商业影院有排期。于是只能等到周一约上阿文,去附近的影院一睹青年时期马克思的“芳容”。

刚入座,还在和朋友聊最近的中兴联想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电影就毫无防备地开始了。此时一个大概容纳五六十人的小影厅里只稀疏地坐着六七个人,多数还是学生(祖国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嘛)。

电影里的场景暂且不表,先来说说我对电影整体的感受吧。 首先,作为一部传记电影,而且讲述的是一位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如果没有一些对马克思生平以及思想的了解,可能就会在电影院呼呼大睡了。这可能会是观影的一个门槛。

其次,电影内容很丰富。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电影讲述了马克思从莱茵报编辑,到论战蒲鲁东,最后是完成《共产党宣言》这三个时期,同时又穿插了马克思与燕妮之间深沉的爱,马克思同恩格斯之间深切的友谊以及恩格斯同玛丽之间跨越阶级的感情。

电影不但对历史事件做到了真实还原,同时还把人物表现得有血有肉,把离我们很远的两位“大胡子”思想家拉到了和我们相仿的年纪,也做着和我们类似的事情——有为理想的奋斗的激情,有现实中碰钉子的无奈,也有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更有和自己爱人待在一起缠绵,这对从感性上开始对马恩他们两个在我国近似于“符号化”存在的人物真正地了解,真的是太重要了。

最后,我觉得电影的确还缺乏一些对马克思思想令人深思的阐述。它讲述了马克思的成长历程,但却没有讲述出马克思思想的成长历程。比如影片用挺久时间讲述了马克思用《哲学的贫困》来反驳蒲鲁东《贫困的哲学》,我们得到的也只有他反驳蒲鲁东关于他的无政府主义,我们却始终没有听到具体反驳的声音到底在哪里。最后片中大声朗读《共产党宣言》中的内容,但是我相信多数人只是感觉热血沸腾,却不知其中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过马克思思想的确庞杂而繁杂,不能对一个两个小时的电影求全责备,能讲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电影中的一些桥段也十分精彩。

开场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很有欧洲片的感觉。场景是许多德国穷人在携家带口捡树上脱落的枯枝。然后警察就突然出现,穷人被他们无辜杀害驱逐抓捕。毫无疑问,这里是说马克思在大学刚毕业去莱茵报工作时期对《林木盗窃法》进行批判的事情。所以画面一转,就是马克思对莱茵报许多同事太过软弱的激烈吐槽,而警察开始在楼下围攻莱茵报办公室的场景。

那时候马克思一直希望用黑格尔的法哲学来批判莱茵省议会的所作所为,但是他的努力失败了,他意识到法律的本源并不是一种绝对精神,而是为了保护某一个阶级的阶级利益,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当时的法律保护的不是人权,而根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这是他从黑格尔学派转向辨证批判的一个开端,也很可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在思想上的一个开端。那时候的马克思应该和我们年岁相仿,二十三四岁的样子,对法律却有如此深刻的洞悉,我认为他不仅仅是“千古第一思想家”,他更是一位少年天才!

当然,这件事情的后果是《莱茵报》最终被查封,他和同伴们也去监狱反省人生,不久,他也将和刚成婚不久地妻子燕妮将前往巴黎,也会认识他一生的挚友恩格斯。

电影对马克思和燕妮的感情以及恩格斯和玛丽的感情都表达得也很到位,燕妮和玛丽在影片里不是一个很平很脸谱化的配角,而是两个活生生的女主。

燕妮生于贵族家庭,她受够了所在阶级的腐朽生活,抵抗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马克思相爱,结婚。在当时贵族阶级还在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已经有如此感悟,可见她的思想境界一定非同寻常女性所能及。马克思也说,她一直是他思想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她和马克思刚结婚的时候,他们在家中打闹、斗嘴,到最后接吻、相拥而眠时候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说实话,以前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哪怕是一丝)他们俩之间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但这一场景让我彻底明白,他们这对模范夫妇和一般小情侣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让他们的爱情如此深刻的原因在于他们共同的理想和克服困难的斗志——随后,我便见证了这些。

第一次是她开玩笑给马恩合著的书取名叫《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后来这本书被命名为《神圣家族》,而副标题正是燕妮所起的《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见她也是很有哲学思想,甚至是能和马克思探讨很多东西的。第二次是她几次在马克思被驱逐或者拿不到稿费饥寒交迫的时候毫无怨言,甚至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成为了好几个孩子的母亲。如果没有满腔的革命热情和对马克思深沉的爱,她怎么能够如此地坚强。不过马克思也并非撇下孩子老婆不管的人,他也以同样的热情为这个家得以维继四处奔波,甚至答应了放弃写作并且低声下气做任何工作(然而他还是没有成功找到一份工作)。这些场景也让马克思的形象更加饱满,他也是和我们一样,为家庭为生计烦扰奔波的普通人。

玛丽也同样为恩格斯地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恩格斯是一个“富二代”公子哥,但他却不想继承他父亲的衣钵,而是非常同情英国工人的状况,希望可以帮他们说话。所以他前往英国大大小小的工厂进行社会调查,但是由于他身份特殊,许多工人并不待见他。而玛丽帮助恩格斯联系了许多工厂中的工人,才使得他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调查报告。后来她又促成了马恩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者的见面,间接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创作与发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也是片中也被着重呈现。片中用欲扬先抑而且有一些无厘头感的镜头把他们从相识到熟悉的经历表现出来。

马克思先是因为恩格斯代表的资产阶级而看不上他,但是当他们聊起天来的时候,甚是忘我,马克思居然都忘记他们是要去讨稿费才见的面。再之后,他们一起逃离法国警察追捕又相遇的镜头像极了一部小型警匪片,就像他俩是认识了多年的老搭档一样,在一路东躲西藏之后,又在一个隐秘的转角重新相逢,然后像没事儿人一样一起去喝酒。

在开怀大醉之后,马克思说出了那句令我震动的话:“哲学家们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两位前辈就从这句话出发,一步一步地对这个世界进行剖析,并且将他们的一生贡献给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去。

在后面的相处中,马克思是一个性格如火一般富有斗争热情又很有思想的角色,而恩格斯则显得内敛许多,他俩在性格上非常互补,成为了非常合适的搭档。特别是在最后由恩格斯拿着马克思的手稿主导正义者同盟的“改名大会”的时候,恩格斯不断呼吁寻求更多支持,马克思则火药味十足,他们两人配合,终于让《共产党宣言》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行动纲领。
影片最后,马恩两家在海边度假,马克思说因为琐事太多,而且经济困难,所以没法写一部大部头的书,而且生活太累的时候,恩格斯说,欧洲的革命已经开始,资产阶级专制统治已经非常脆弱,各地的工人运动已经风起云涌,工人阶级将会自醒,解放事业可能很快就会成功。

这让我从电影中跳出来,想到了之后发生的事情,令人唏嘘不已——直到马克思死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才建立,而直到两百年后的今天,世界仍处于资本主义的笼罩之下,而现在的资本也披上了金融这层看似温和的外衣。

片中没有花很大笔墨介绍马克思同蒲鲁东的论战,而用很多镜头表现了他与魏特林的冲突。

魏特林也是当时工人阶级的代表者,主张是“人人皆兄弟”,并且企图用这个口号和富有激情的演讲来感动所有人从而实现革命。但是魏特林的思想却还非常不成熟,他没有意识到冲突的根本是阶级斗争,所以非常反对马克思这种在他看来很形而上的“纲领”,而他所讲的仁慈博爱这种对工人运动毫无意义的词汇也让马克思反感。终于有一次会议上马克思爆发,正式和魏特林决裂。

之后,在正义者同盟那位有智慧的老者的支持下,同盟最终站在了马克思这边,并同意马恩一起起草一份纲领性的宣言——《共产党宣言》。

很多人应该都记得魏特林反驳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批判会吞噬一切存在,当没有其他东西可吞噬的时候,它就只能吞噬它自己。”他显然认为这里的批判就是黑格尔学派所说的批判,因为但是黑格尔学派的一些人主张对一些哲学家的批判进行再次的批判,所以他认为当他们把旧的东西批判干净的时候,只能再次批判批判过旧的事物的批判了。不过他没有理解马克思所认识到的批判是什么意思。他如果认真读了当时马恩所写的《神圣家族》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就会明白当时在他们面前说的这句话是很幼稚的。


回想电影中的马克思,他对事业执着,对工作勤劳、对妻子挚爱,对家庭有责任心,对朋友真诚。他作为一个学者,把人性的真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片中还没讲,他为了写成《资本论》,在大英图书馆中一坐就是几十年。

再看看我们当下的学者,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做事情的并不是潜心的研究,也并没有什么对未来的理想,而当下这个时代,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疯狂地“捞钱”。更令人不齿的是,最近全国接二连三出现多起类似导师让学生叫“爸爸”,导师性侵女学生的案件,这些都无不令人唏嘘。

我认为马克思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几厚本文字作为遗产,他的勤勉好学,他的敢爱敢恨,他的崇高理想,也需要当下青年学生、学者们多去反思和学习。

更可怕的一件事情是马克思被符号化。从我们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听这两个大胡子老头的事迹,知道他们是好友,知道他们的思想非常厉害,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影响深远。却又觉得他们十分遥远,不知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他们的思想究竟是何物。

伴随着许多人对现实的不满,又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灌输,以及他们从中学课本的只言片语出发所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的片面的思考,许多人开始批评这两位老人,厌恶这两位老人,甚至诋毁这两位老人。看完电影以后我翻了翻豆瓣的影评,充满戾气。

除去头脑中的偏见,要从感性的认识开始。我想,这些人更应该去看看这部电影,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认识一个不再符号化的马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之所以没有提及那么多的马克思的思想,也是因为它为大众所准备的,可以让观众从能理解的角度认识这个活生生的马克思。

我想,看到电影中 18 世纪英国工人们被榨取剩余价值的惨烈场景,看到资产阶级警察们对无产阶级的草菅人命,不会有人还认为这个斗争是毫无价值的吧?如果没有工人阶级的运动,没有那么多人流血牺牲,现在的欧洲还会是当时的那个欧洲。不要再说什么现在生产力强大了,资本家就不会压迫工人了。影片中一位工厂主的话告诉我们:如果你不雇佣童工,如果不压迫工人,会有其他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么做,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减少,产品的价值会下降,如果你不去这么做,你就会面临成本的上升,你就会破产。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生产越快,那么他自己的价值却越低。别说这个规律只在那个时候起作用,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于各行各业,也都是完全一样的。

现在我们身在“高大上”的互联网公司,拿着看起来挺高的薪水,但是人人不还是在没日没夜每周末像机器一样的 996 中度过,你所创造的价值,到底又有多少归你所有了呢?

当下依旧是技术与资本的时代,只是资本披上了另一层温和一些的外衣。所以并不是现在马克思思想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下的一个幽灵,始终盘旋在我们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上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才使得现在的资本主义变得温和,让我们无产者在被资本支配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资本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而产生的富足而美好的物质生活。

所以,电影中的这两位主角,的的确确是如此的伟大。

另一个角度去向,当资本发展到今天,以如此这般更加猖獗更加繁荣的面孔出现,这不更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最好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时期么?

另外还想做两点科普。

第一,马克思不是经济学家。《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是在用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新的叫做批判的科学来对经济学进行批判。所以虽然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也正因为他如此了解经济学)他却做了对经济学(确切说也不能是经济学,而是对当下现实)最的深刻批判。这门新的科学也可以运用在其他的领域,只是马克思去世太早,还没有精力把这把利剑插向别的范畴。

第二,马克思所谓的共产主义,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公有制,不允许个人拥有一分一毫的个人物品。这里的共产指的是扬弃经济学中的资本,让所有物不再以私有财产的形式出现,而需要公有的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许多人甚至认为共产主义连婚姻都要”共享“,这是多大的谬误。

PS:拖延了一周终于按照之前所列的大纲基本写完了。对于马克思思想,我也只知皮毛,有很多想不清楚,没弄懂的地方。所以如果大家发现文中存在谬误,希望可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