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电影的开章

自昨天下午看完《流浪地球》以后,内心久久难以平静。闭上眼睛后,大脑中出现的是流浪地球的主题曲《带着地球去流浪》和地球飞临木星时候大气交汇时那种磅礴而又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场景。

这首歌里,一面是曹操的《观沧海》,描述了人类面对这个世界所发出的赞叹,描述出了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而另一方面,又进行了古今对比,更体现出这场星际旅行的悲凉与无奈。伴着这首歌,我就知道必须要写些什么了。

(如果不能播放可以点击[这里](http://music.163.com/#/m/song?id=1341939931)跳入网易云音乐播放)

回忆

不知不觉,我进入了一段回忆,我可能是在想我是如何与科幻结缘,我又是对《流浪地球》有着怎样的期盼。

第一次开始对太空和空间科学感兴趣,是源于小学时候在 Windows98 电脑中的一个太空主题。我的印象很深,它的屏幕背景是由一个宇航员和一个太空站构成。桌面上的图标都被改成了星球的样子,而屏幕保护更是让宇航员和太空站动了起来。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动图:

每次从老旧的 CRT 显示器中看到这个桌面,我就仿佛置身于浩瀚缥缈的宇宙之中,一面是我所向往的科学殿堂,另一面是置身于宇宙中的无穷之美。

之后,大概是很多年之后,我逐渐对物理学有了很深的兴趣,痴迷于《果壳中的宇宙》和《时间简史》中描述的宇宙的本质、宇宙的演变和宇宙的图景。

另一方面,我也开始对科幻电影感兴趣,看了许多有有关于宇宙的科幻的电影:《星际穿越》、《星际迷航》、《地心引力》、《月球》、《火星救援》、等等等等。《星际穿越》中那个空旷无比的全景宇宙,以及在宇宙中硕大无比(像 IE 图标一样)的黑洞,一再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再之后,就是接触到了《三体》的时候,那种激动到在期中考试前一天晚上彻夜阅读的心情,到现在都难以忘记。在看完三体以后,大呼过瘾,所以我又接二连三地去读大刘的其他作品。《球星闪电》、《流浪地球》、《乡村教师》、《赡养上帝》,这些都是读过就很难忘记的好作品。

而在前几年我又听到《三体》已经开机的声音,当时的心情是忐忑大于期望,我很担心这么宏伟的一个科幻世界被电影给毁掉,都不如 B 站 UP 主文曰小强用别的电影剪辑出的《速读三体》耐看。好在最后电影流产,我长舒一口气。

同样,在去年夏天首次听到《流浪地球》即将上映的时候我又是捏了一把汗。直到去年下半年来,随着电影的预告片一部一部地放出,以及看过电影的人对电影的评价都趋于正面,而且还有大刘作为监制,吴京也宣布加盟,我的心态逐渐从揪心转为期待。

随着主题曲《带着地球去流浪》及 其 MV 的放出,我对电影的画面彻底放心了,唯一的悬念就是剧情。

说回电影

回忆告一段落,现在就分几个维度来说说我对电影的感受。

视觉效果

从预告片到正片里的几乎所有视觉效果,都完完全全地震撼到了我,放眼其它国产片的特效,和《流浪地球》相比,无出其右。在我的感观中,电影已经达到了好莱坞的水准。

特别是在电影中看见地球的大气被木星捕获时候的画面。一方面,地球发动机喷射出淡蓝色的粒子流,另一方面,地球的大气又和木星的大气进行了交融。那时我才真的感受到木星和地球体积的对比。我想,站在地球上,看见如此庞大的一个星球完全占据了整个天空,那种压抑感、对无尽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在得知地球即将解体的消息后的无助是难以言表的,只借助用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来。

另一个让我感到很震撼的画面是电影开始时候,镜头从车队的特写一直向上拉动,到了华北平原,又到了行星发动机,最后到了宇宙上空的领航者号空间站。每一个画面中都充斥着那种苏联式的巨型机械感,让我非常兴奋。

其实这里的画面又让我有了一些游戏感,很像《红色警戒》2 或者 3 中雪天场景中的苏联。有一阵儿对红警入迷很深,做梦梦到的都是里面的场景,和电影中的十分相似。所以看到这里,让我十分惊诧,没想到梦中的画面居然在这部电影中被看到了。特别地,在最后刘启赶往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的时候,他的车子开入一个底座,然后底座开始旋转,这不就是红警 3 中的矿车嘛!

剧情

不得不说,大刘给流浪地球所设定的如此宏大的世界观给了电影很大的发挥空间。电影中的这一段地木相会在书中花了可能不到一页的笔墨。但是通过合理的剧情拓展,已经可以撑得起一部电影了(甚至还因为控制时间被剪辑掉了一部分)。

可能就是受到剪辑的影响,电影前一小段的剧情进展太快,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比如刘启为何要离家出走,妹妹为何也想出去看看,这些年为何父子产生了这么大的矛盾,都没有交代清楚。有些剧情虽然可以脑补,但是多少会让人在现场的时候感到疑惑或者是突兀。不过,从他们兄妹两人踏出地下城电梯门的那一刹那,一切节奏都恢复了正常。

而剧情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抢救火种,不是太空行走,也不是重启发动机,而是运载车启动时不断重复的那几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由于其严重的不押韵,一度让我听得百爪挠心。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这句话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情感,特别是在“姥爷”变成“冰雕”之后,在听见这句话,已经是对“老东西”的那种怀念。

另外,在电影最后还给了一个很大的彩蛋。透过主角的视角,可以看见地下城中有人喊着“还我阳光”的口号在进行游行。我立刻就想到原著中反派认为流浪地球计划是一个谎言,于是发生暴乱,占领了地球发动机的中控室,并将流浪地球计划的领导人都执行了最冷酷的“冻刑”。这是不是说明之后还会有《流浪地球 2》上映呢,内心又燃起了很强的期待。

一些有趣的点

整场电影都的基调都非常刘慈欣,在电影中,集体主义和生存主义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地球停止自转后,地球上的人口锐减了一半(这不就是灭霸嘛),而进入地下城也需要抽签决定,如果没有抽到签,在地表的冰天雪地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人怕是寥寥无几。但是电影有正当的理由——为了更多人,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必须这样做。这种做法对于自由、平等、博爱所建立的西方价值观是一个颠覆,许多人怕是也无法接受这样的设定。

是的,我们会为了大多数人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牺牲另一部分人。但是,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最后不会选择带着地球离开,而是带着人类文明的种子(也就是火种计划)离开。这样,活下来的可能就不是地球上的数万万人,而是领航者号空间站上的这些人。这样就人人平等了么?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础是整个人类的大社会。如果只剩下空间站上的这些人,在他们离开的那一天,可能就已经不是人类了。

第二个是真实,非常的真实。在救援队试图借助电梯从峡谷中向上方运送火石的时候,一个队员为了救爷爷,被掉下的电梯活活砸死,而爷爷却也在被救后的几分钟内,因为衣服漏气,导致氧气消耗殆尽,最后自行解开头盔,成为了一座冰雕。队员的死并没有换来爷爷的活,而爷爷的死也并没有激发刘启“拯救人类”的斗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随处可见送火种的人成为了冰雕。他们的死亡都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电影脱离了必须要给死亡安上一个意义的俗套,也没有了失去了什么必定会得到什么的“真理”,让观影体验更加的真实。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饱和式救援”。着同样也超越了西方模式化的超级英雄电影。

在那一类的电影中,一定是主角与家人不和,然后出走,之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但大家并不理解他,除了他的几个好朋友。于是他叫上了他的好朋友,开始闯关似的拯救世界。最后,他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局势,拯救了世界,并且还一不小心收获了爱情。

但是在人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哪有人敢怠慢。行星发动机的是全人类最后的希望,必须全力以赴。所以人类派出了远远超过发动机数量的团队,征召了所有可用的力量,来修复每个行星发动机。比如在主角们赶向苏拉威西发动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前到达,并成功重启了发动机;而主角们想到要点燃火星的时候,也被告知以色列的团队也已经早在几个小时前想到了这个方案,等等。这才是认了里面对灾难应该有的状态,而不是靠着主角团一路开挂,就拯救了全人类。英雄们是存在的,但不只有一个。

一些比较吐槽的点

首先,情节太过单薄的问题已经在上面说过了,这可能是因为剪辑的原因,希望以后可以看到完整版的电影。

其次就是最后用木星爆炸的冲击力来推离地球的设定,让我突然有一种“这个地方有点假吧”的出戏感。因为大概想一想,靠化学能量的非定向爆炸来将地球从如此大的一个引力场推走,是一个多么不靠谱的决定。不过科幻也总是包含很多幻想的成分,在没有更好的方案的情况下,我表示理解。

另一个是主题升华的问题。电影中一直表现出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但是却没有升华到对于地球上的人类,以及对于子孙后代的爱上。这样很容易让人感到父亲开着空间站去点燃木星是因为要救他的孩子,顺便拯救了全人类。这样就让我去思考到父亲在空间站中的决策是自私还是博爱,以牺牲“火种计划”为代价来换取概率几乎为 0 的成功是否值得。

最后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给中国科幻电影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类似的好电影上映。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