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二刷《摔跤吧,爸爸!》之后

好电影是值得多看几遍的。

说实话,这几个月我都没有进电影院,更没有看过最近有争论所谓的这些国产烂片或者说是美国大片。对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对比,但不能阻碍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片。

虽然两次看的是同一部电影,但我每次的关注点一定是完全不同的。第一遍是随着影片的进程,不去思考过多,而是把自己融入电影之中,心情和大脑都去主动跟随剧情的发展,完全按照导演和编剧的思路欣赏。如果这是一部好片,那么心情一定会起起伏伏,倘若恰巧情节还比较紧凑,那么一场电影看下来必定是淋漓大汗。第二遍呢,我会选择从片中走出来,在看的时候去思考人物的性格、导演对情节的安排以及场内观众们的表现,看完后必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有时候或许还能看出哪里是被引入的时候经过剪裁的,人物应该在哪里可以更活。

首刷的时候,我大概和其他观众一样,随着两个小姑娘的视角,内心跟随她们一起成长,一起对父亲肃然起敬,甚至国歌响的那一刹那,我也跟随她们一起感动。

二刷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几个有趣的细节。

第一个是父亲不顾村里人的笑话,不顾官员的嘲讽,更不顾录像厅老板的眼神,每一次出场的眼神都温和却坚定;但却因自己特殊照顾女儿却导致女儿差点被体育学校开出流泪,这是多坚强的泪水!

第二个是父亲不论是在女儿消极怠练还是她们跑去参加别人的婚礼惹他生气甚至是女儿在教练那边学到了新的技巧而趾高气昂地嫌弃他的办法老旧的时候,他都没有打过一次女儿(每次都是她们的哥哥背锅)。父亲虽然严厉,但绝不毒辣,他对女儿的爱不亚于天下任何的父亲。

第三个是我认为是一个片段可能被删减,大概是父亲应该花几句话的时间去解释一下他为了让女儿摔跤不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还是为了女儿摆脱印度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平等,让他的女儿过得更好一些。虽然在婚礼后新娘和女孩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一些,但依旧感觉不够浓厚,毕竟从父亲口中讲出来可以让电影主题更加深化,情节也更合人物性格一些(更可以让许多认为父亲是在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女儿身上的人闭嘴)。而这一点我认为在中国人的心里认同性还是挺高。感谢牛三岁提供的生动素材,比如父母让孩子学习钢琴之类的乐器,这些乐器很可能是父母年轻时候未竟的梦想,现在让孩子去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子女去为他们比赛获奖,这也是提高子女的修养,子女小时候不理解,但一定终身受益。

第四点是我惊叹到导演居然在最后一刻安排将父亲关在小房间里。这一点对吉塔的成长太重要了,如果父亲在场,吉塔能赢,但这不是她自己,而是有她父亲的一半,她的意志还是父亲用来实现理想的一个附属。但是父亲被关在小黑屋里那一刻,吉塔变成了她自己,她在荧幕中完完全全活了起来,她赢的那一刻,她是在实践去做她自己。所以我看到父亲被关进去的那一刹那(虽然已经知道情节),还是深深舒了一口气,为吉塔感到高兴。

最后一点,是细细品味后,我惊讶到这部电影一切都是恰到好处。首先,这个故事的背景几乎没有只有印度人可以看懂的印度文化,里面表现出印度专有文化的几个镜头基本不用理解就可以完全明白。再说到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励志故事,大概就是一个被所有人看不起的穷小子成功逆袭的路线,把故事背景换到中国,换到日本,甚至换到美国,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题材。第三呢,这个电影虽然反映了印度的男女不平等、童婚、甚至是官员不作为等等问题,但都是点到为止,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在最后吉塔击败白人选手,印度国歌响彻电影院的那一刹那,这些批判什么都不算,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爱国!但又不脑残。电影的节奏安排也非常合理,在情节最紧张的时候,观众们都屏息凝神,而几乎每一个笑点,可以让从几岁到几十岁的人都会心一笑。特别是到了吉塔最后比赛的时候,拍摄得更是精妙。我扫视一下电影院,发现虽然大家都知道最后肯定会赢,但是眼神里都是紧张二字,在每一个得分点出现的时候,我看见旁边的姑娘更是激动得和屏幕里赛场中的观众一起鼓掌(要不是这里是电影院的话可能就要欢呼出来了)。一部电影,能做到这一点太难得了。

所以,这部电影这么火,并不是偶然,它是一部每一个细节都用心雕琢的好电影。

今天也是母亲节,这部片让我想起来老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培养。

她和片中的父亲不一样,没有严厉的要求,更从没有将她的意志加在我的肩上。我从小到大,她是我的母亲,更是我的挚友。

老妈对我的教育方式虽然和片中父亲虽然完全不同,但有着相同的胸怀。宽松的环境反倒让我可以思考得更加深入,有机会去读书去接触他人。

这些都让我从侧面更加解我自己,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更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更可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所以我很庆幸,我(我想父母也是)早已经过了上文中所说的吉塔父亲被关进小黑屋的那一关。

再矫情的话我也说不出了,不过此刻确实非常想给老妈一个大大的拥抱。

最后的最后,附上几张看完电影后在学校中见到的如画一样的美景吧: